或许导演部自己心知肚明,蓝军在朱日和基地的主场优势太大,就算赢了也会让蓝军不服气。
所以才特意在对抗模式上,针对这点做了调整。
不同于常规的对抗演习,进入战区前会给一定准备时间,可部队一旦拉到演习场,立马就会展开对抗。
这次对抗分成了两个作战阶段。
前面一天专门用来临战预热,双方不允许进攻对方,只能在各自的阵地设防,然后派遣侦察部队入场。
红军可以用这一天时间做文章,把丢掉的先天优势尽可能挽回。
蓝军则可以利用这一天的时间,寻找有利的位置构筑阵地以及防线,用来阻挡抵御红军的进攻。
第一阶段的预热工作结束,才会来到第二阶段的正式开战。
陈军和高城在内的钢七营高层,都很清楚临战预热阶段的重要性,一致认定关乎能否赢下对抗。
因此。
当钢七营被导演部裁判引导,进入到属于内蒙古腹地的红军阵地,便马不停蹄的展开了临战准备。
各连到位后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自己找合适位置把部队展开。
钢七营的八个连队规模庞大,且各个兵种的战斗需求都不同,不可能全部在一个地方安营扎寨。
等八个连队按需挑选位置部署完,起码会分布到几十平方公里。
且部属也是很讲究的。
因为红军在对抗中属于攻方,所以陈军让高城分配下去的布兵方案,更加偏向于快速进攻。
两个装甲连不至于前线一左一右,呈犄角之势朝向蓝军的那一边。
以两个装甲连作为基准点,往后退五百米的中间位置,选了一处高坡反斜面,部署钢七营的“能源中心”——保障连。
营部就藏身在保障连其中,让规模庞大的保障连成为最佳掩体。
保障连不仅人数超过三百,所使用的各种器械装备也很多,体型也很庞大,需要布置大量的大型帐篷。
营部指挥中心的大型帐篷,在别的连队可能很显眼,在保障连根本就不够看。
等整个保障连全部完成驻军,左右前后拉起来三四百米的区域,一眼看过去全是各种大帐篷。
哪怕蓝军的侦察兵摸过来,又或者是天上无人机来侦查。
又或者通讯定位抓到了。
这一眼看过去全都是大包子,根本就没法从中精确的找出营部,没有办法执行斩首打击行动。
毕竟。
没有办法精确到具体位置,蓝军就没办法展开行动。
至于蓝军作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1页 / 共6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