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。
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:“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。所以年轻的时候,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。”
说完以后,头也不回地走了。
自此以后,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、花天酒地了。
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,他没有给外甥讲述那些大道理,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,让外甥亲眼见到,一个人,尤其是一个老人,有多无奈。
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,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,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。
这时候,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。
轻与重,大与小,早与晚,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,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的放下。
不执于教,而后得教。
“所以,这些故事怎么样啊!”程咬金问道。
“好,讲的好啊!”
“再讲个故事啊,没有听够啊!”
“再讲一个故事。”西门飘雪说道。
程咬金继续说道:“我再讲一个故事了啊!”
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,晋国发生内乱。
晋献公宠妃骊姬,欲废掉太子申,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,重耳畏惧逃亡,随行贤士多人,介子推即使是其中之一。
有一年逃到卫国,一个叫做头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,逃入深山。
重耳无粮,饥饿难忍。
当向田夫乞讨,可不但没要来饭,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。
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,为了让重耳活命,介子推到山沟里,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,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。
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,重耳大受感动,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,要好好报答介子推。
重耳很是感慨,表示将来即位后一定重加封赏介子推。
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,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,犒赏功臣时却唯独忘了介子推。
介子推不愿邀功请赏,而是带着母亲隐居到了绵山。
人们赞赏介子推的行为,同时也对重耳表示不满,于是有人在重耳门上挂了封信,信中写道:有龙于飞,周遍天下。五蛇从之,为之丞辅。龙反其乡,得其处所。四蛇从之,得其露雨。一蛇羞之,死于中野。
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,后悔自己忘恩负义,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,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。
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。
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,重峦叠嶂,谷深林密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 第2页 / 共3页